这些是我自己的想法,希望能解答你的一些疑惑OvO
我希望我可以放下厌恶,拥抱我自己。
希望我们都可以勇敢,坚定,温柔,爱自己。
(相关资料图)
有的人会认为这部电影比较阴暗,有一点点死气沉沉,我个人并不赞同。不快乐,阴暗,丧气,社恐,自卑和敏感体现在电影的很多地方,对于有的人,会认为女主的想法和行为很奇怪,这是因为这部电影把生活中一些没有成为视线聚焦点的人放到了银幕上,对于有的人来说,不会觉得很丧气甚至阴暗,那是自己的常态。
我现在还是很赞同@这个月 的看法,在这部电影中,孩子的形象是有些阴暗的,丧气的,不快乐的,并不是我在其他很多的作品里面看到的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积极向上,我认同这是一个进步。有时候我看有的作品,我就会想那些不快乐的孩子好像被藏起来了一样,好像这个世界上就不应该也不会有不快乐的孩子存在。
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一个不那么阳光向上,甚至是有点阴暗的小孩,能够在电影中担当最重要的主角,并且最后熬过了漫漫长夜,其实意义很大
我觉得这个结局其实算是开放结局???片尾不少温暖的画面,都是以手绘的形式出现的。我当时在电影院看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可能,可能是暗示,暗示这是参宿画出来的,而非真实发生的。稚嫩的笔触、简单的画面……特别是有一个画面是参宿和南河坐在栏杆旁边,但是这个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了。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因为我觉得参宿那样的父母根本无法理解她因为产生幻觉跳海,更无法理解她的悲伤和痛苦。“无法理解”这一点,在我看来就是很多人家庭关系的常态。参宿的故事是偏激的(即最严重的情况),更是典 型的。我认为导演在极力塑造一个典型(比如参宿父亲说的“你只要多笑笑就好了”、参宿从来没和他说过自己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内向等等)
但是,如果片尾的大团圆结局是假的,是她画出来的,那又怎么样呢?我认为,参宿,你,我,任何一个《深海》的观众,都不应该为了别人对自己好而活着。实现不了画上的场景,也请大步向前吧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为了祈求别人的原谅。
(都是我个人肤浅、不成熟的看法,说的不对的欢迎指出OvO剧透警告)
讲讲缺点:
第一,电影最漂亮的镜头几乎全部放在了前面,后面的海洋美景太少了。我看完后面就觉得有点失望,还想看看那些镜头。
第二,我个人认为,电影前面和中间的剧情都挺不错,但是后段的剧情和逻辑有点乱了。虽然还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后半段的泪点放在了揭露伏笔之前,我还在琢磨着怎么出现了这一段镜头、剧情怎么就这样发展的时候,泪点来了又结束了,而我没有被特别地打动到。我认为后半段的情绪渲染是不到位的。虽然是梦境,但是起码我得知道为什么有这个镜头吧?举个例子:参宿和南河在雪地告别的那段,我直到看完了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段。参宿和南河在这里告别,南河劝说参宿回到现实,而他自己已经回不去了。参宿决定勇敢地回到灰色的现实,而不是继续待在五彩斑斓的梦境。看这段的时候,我不理解这段的用意,所以这段当时没打动我。
第四,南河劝说参宿回到现实这段,感动人的话比较像书面语,显得很突兀,我不认为这是南河这个这么接地气的人说出来的,不像是他的肺腑之言,更像是生搬硬套了别人的话说给参宿听。和其他电影的感动人的台词做对比,南河说的这段我个人感觉只能算中下。
夸夸!!!!
能做一个这个题材的原创故事,在我看来非常有勇气。因为这意味着重视了那些没有“被摆在台面上”的孩子,心思细腻、性格内向的他们并不是小太阳,他们被搬到荧幕上,在我看来和电影讲普通人的故事而非成功人士的故事一样有意义。(这是@这个月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我不知道写在这里是否合适,没什么经验,如果不合适请告诉我,我会立刻道歉并改正,谢谢!!!OvO)
而美术更是绝了,片头的海洋真是太美了,当持续的海洋镜头中出现一个翻起的大浪花,我就觉得很感动。现在一想,这种感动是因为这么美丽的画面持续了好一会儿。
开头参宿的细节描写也很棒,电影才开始没多久我就哭了,但是到了后面,画面的丰富和人物的增多,让参宿的内心刻画得没开头那么明显了。
关于南河:
南河的形象我也非常认可。不管是在参宿的梦里还是现实里,他都有一点自私,爱钱,但是善良在他的性格里占的比例更大。
最后嚷着要赚钱的南河,因救参宿而死,是一种无奈。最后把救生圈套在参宿身上,他没有后悔。
他有些言行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成年人,比如:
在快到深海之眼的时候,参宿从雪地的梦里醒来,感到失落和担忧,她去找南河,还没开口,南河就说:“你是不是饿了?你一定是饿了。”这是典型的把孩子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归结为身体问题。
他随口说出了很伤人的话,比如“你妈妈就是不要你了”“丧气鬼就是你招来的”,却没有想到参宿记住了好久。
他非常渴望钱,有些自私。比如拿海精灵熬汤、悄悄打算赶参宿下船等等。
但是,他又担负起了很多导致了孩子问题的成年人没有担负起的责任。最后是他成为了让参宿想要活下去的光,是他让参宿坚持着走过漫漫长夜。在我看来,南河这个成年人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点明: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成年人导致的,成年人应该负起责任,应该引导孩子。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且大胆的设计。因为这是问题的核心。而点明了这个核心,肯定让睡着的、装睡的成年人不适甚至恼羞成怒。可能会影响电影评分,但是我很高兴地看到,深海是勇敢的。
有的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是他/她自己的问题,而是成年人导致的。比起票房如何如何,我希望《深海》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唤醒一些睡着的和装睡的成年人。我们需要这种题材、能直面这个问题的作品。电影结束,参宿的梦醒了,有的成年人的梦,也该醒了。
参宿的父母引发了她的心理问题,由南河引导、参宿靠自己走出来 的设计: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我最认可的地方,就是 把引导参宿走出来的人 设计为南河——这个 为生活奔波的 每天拼命只为活下去的 成 年 人。接下来我会分点论述
①成年人:我认为导演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年人”的人设意味着 导演指出:对于很多像参宿这样深受家庭不利影响的孩子们,成 年 人 应 该 负 起 责 任。而不是很多成年人嘴上说的:“靠自己走出来”、“想开点”等等。参宿只是个孩子,很多孩子也是,要求一个孩子靠自己做到“走出来”“想开点”是很难的!!!他们很多连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建立完全。南河主动去救参宿(无论是现实世界中跳海救她,还是梦中伸手拉住她、陪她走完这一路),说明:哪怕是像南河这样和参宿不认识彼此的陌生人,都愿意拉她一把,那么,孩子们的父母、监护人,是不是更加应该引导孩子?我认为这是导演想表达的。
②南河为生计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连南河这样在生活重压下连赚口饭吃都要拼尽全力的人,都愿意注意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且付出行动去和她沟通、引导她、安慰她,那么,现实生活中很多经济条件比南河好的,又为什么甚至是凭什么忽视孩子的问题呢?综合以上两点,我认为,导演对南河的设计,是一句对装睡或者正在睡的部分成年人的振聋发聩的质问。(当然,还有树立南河更伟大的善良的普通人形象、增加泪点等等的作用,不多说了)
③为什么参宿的父母没什么作为:我认为,有一部分这样的父母根本不会作为。行动的前提是要有意识,没有意识,谈何行动?而从头到尾,参宿的父母并不认为参宿的执念很严重、她真的很痛苦。在自己的生日精神恍惚到产生幻觉甚至跳海,她的父母都毫无察觉,这样的父母真的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吗?我个人表示质疑。这也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它意识流的很意识流,现实的又很现实,现实在于指出了 知道问题/不认为问题严重/不知道问题,并且无所作为,就是一部分父母的现状。那么,对于这些父母的孩子们,即使父母不改变,仍然应该好好活下去。更准确地来说,我认为,他们需要做的是别等待父母的改变,自己大步向前。因为,就算不靠父母改变,参宿也走出来了。现实中的孩子们或者已经长大成人的年轻人们,也可以。这就是我认为的这部电影很现实但是又很能激励人的地方。
再讲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设计:
①海精灵熬出来的汤能给人造成把不好的事物变好的幻觉:因为海精灵是参宿执念、心结的具象化,她对于妈妈的执念是无法实现的,她想要妈妈回来,而她爸爸已经有了另一个妻子,她妈妈又对她冷漠。执念实现遥遥无期,参宿只能靠幻想维持着执念,而且执念让她不停地幻想。海精灵熬出来的汤,让食客认为“负荆请罪”的鸭子是烤鸭,是特定的让人对不好的事物产生好的幻觉。因为参宿面对的现实是不如人意的,她的幻想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②丧气鬼:
关于名字:我怀疑“丧气鬼”是现实中参宿爸爸或别人指责她的名字。
丧气鬼一直只冲向参宿:因为这是参宿的梦,而参宿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把身边发生的不好的事情的原因全归结到自己身上。她会认为只有自己这么丧气,所以丧气鬼都是她招来的。这是影射现实。但是这个逻辑漏洞百出,要说丧气,背着贷款、赚不到钱、想回家回不了的南河,就不丧了吗?深海大饭店里一开始总是不满意的食客,就不丧了吗?参宿去的那个小镇,那么多的人,就没有丧的吗?而参宿觉得,自己的丧气太重了,丧气鬼都是自己招来的,自己很糟糕。而这个,影射在参宿主导的梦境里,就是丧气鬼只因自己而来。
③影片结尾的手绘形式的结局(爸爸弟弟欢迎参宿回来、一家人其乐融融):我认为这是开放式结局。或者说,这暗示了结局不一定那么好。成年人的思维是很难改变的,参宿被抢救过来,爸爸就会痛定思痛、重新关注她吗?更何况他对抑郁症的女儿诸多指责,女儿突然跳海,他会更爱女儿吗?我表示怀疑。而且这或许也说明,现实中很多成年人,不一定能给了孩子想要的和参宿画的那样美好的结局。而很多人还没等到这个结局就已经长大了,成为一个有着无法弥补的遗憾的成年人。所以,或许自己画出来,才能见到这样的结局。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